serdftgy
艺术新闻
    1. 留住今时今日的青山绿水
    2. 古或今(绢本矿物色) 单正朔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绿水青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生活的时代在整个时间的长河里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换言之,我们总会离去,留给未来的是什么呢?诸多的思考,让我画下《古或今》,以青绿山水的形式探索时代之问。   画面的主体自然是青绿山水。中国山水画在诞生之初,就以“青绿”面貌示人,可谓“山水居首,青绿为源”。青绿山水画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是对自然山川“以色貌色”的艺术表达,也是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的生动表现。   青绿山水创作,上溯中国美术史,取法资源汗牛充栋——作为中国山 [详细...]
    1. 殊相绘家国——刘咏阁汗血宝马题材绘画的笔墨创造与精神追求
    2. 刘咏阁作品   中国人自古有爱马、咏马、画马的传统,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岩画、画像石、卷轴、雕塑等形象印记中,都有马的形象。从汉朝墓室壁画到魏晋时期顾恺之《洛神赋图》中象征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车马绘画,作为背景的马,形象逐渐丰满,逐渐从配角成为主体。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马题材已然独立成科,正式进入中国主题绘画序列中,鞍马画也成为中国历代画家最为喜爱的传统题材之一。中国人画中的马不仅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审美意象,还是审美主体的思想隐喻,亦是中国文化形象审美的重要部分,折射出民族信仰和精神自由的范围。可以说,中国马文化的传承和审美视野从古绵延至今,深刻渗入到社 [详细...]
    1. 龙与士——阅读明代书画的重要入口
    2.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漫长复杂的社会变革,皇权依然是中国历史叙事的核心。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朝的君主权力专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统治杂糅了蒙古可汗和宋朝皇帝两方面的传统,儒学依然是政治文化的根基,但儒家核心思想中强调义务和互重的君臣之道却被严重动摇,这深刻地型塑了明代的政治生态,并成为明代在17世纪中期最终崩溃的原因之一。   同期,明代的相权虽然遭到削弱,但士绅阶层依然成为官僚体系的中坚。自15世纪起,他们不仅主导了明代地方社会的礼俗和经济秩序,还主导了人才选拔的关键——科举考试。前所未有的竞争激烈局面促使士人除了考取功名从政外,也开始尝试更多其他的人生选择,例如耕读、从商、执业、行医、出隐、幕僚或者在野议政等。此间中国经济和财富的持续增长,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崛起也为此提供了客观基础。 [详细...]
    1. 崇尚经典 写出自我——张维忠书法艺术漫谈
    2.   清代,邓石如、康有为、包世臣等大力倡导碑学,一时碑学振兴,形成碑帖双璧,从而打破了千余年来帖学一统天下局面。书法家张维忠数十年师法北碑墓志,勤奋不辍,终有大成,影响日渐远播。十几年前曾以绝对实力夺取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大奖一等奖,并在多项国家级大展中频繁折桂,从而引发当代书坛关注和赞誉。   张维忠重视对传统的挖掘,沿着碑学之路不断深入前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他的主线放在对北碑的汲取,尤其在《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下了刻苦功夫。康有为是历史上推动碑学发展的开拓者和思想家,他将北碑的优点归纳为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 [详细...]
    1. 赏读 | 王颂·婉若游龙
    2.   荷塘悠笛 136 x 68 cm | 纸本 设色    作品欣赏   「古代仕女系列」   蕙质兰心 136 x 68 cm | 纸本 设色   中国人物画讲求以形写神,并逐渐发展为意象造型传统,由此而来的写意水墨人物,在意境与笔墨的基础上,强调人物风情与精神气质的融洽无间。   王颂笔下的水墨人物,接续了传统写意人物画文脉,又不乏新的时代风貌,尤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与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气若幽兰 138 x 68 cm | 纸本 设色   桃花春色 136 x 68 cm | 纸本 设色 [详细...]
    1. 勾勒德国现代设计全景 “交织的轨迹”:
    2. 设计是德国工业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众延续至今的日常表达方式。在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出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的“优质设计”,为功能主义设计以及现代工业设计奠基蓄力;1919年创立的包豪斯学校在其设计教育实践中所建构的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1953年诞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更是从真正意义上构建了“系统设计”理论,成就了科学化思维与日用化设计的完美融合…… 1985年,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举办的20世纪中国最具规模的“产品 形态 历史——德国设计150年”展览,给开放不久的中国设计界以 [详细...]
    1. 著述甘苦唯自知——拙著《兰亭学探论》后记
    2. 《兰亭学探论》书稿于2018年10月上旬修改、誊写完毕。直到此时,我方如释重负:这部付出我巨大心血的书稿终于“写出来”了! 写《兰亭学探论》这部书稿,虽然早有念头,但真正决定动笔的时间却在2015年6月前后。那时,笔者用八九年功夫编校出来的《兰亭学文献汇览》(近400万字。2019年年底,删去首编“古代与近代文献编”,与末编“图录编”,对余下的七编约360万字略作结构调整,改题《兰亭学当代文选》,印出五卷“内部资料”本行世),因经费和著作权问题困扰,无法交出版社正式出版,未免沮丧起来:我的心血难道就这样白费?思之再三,最终拿定主意:一定要以所编《兰亭学文献汇览》为资料基础,以已经写出的《兰亭学探要》系列论文为学术铺垫,写出一部无愧兰亭的兰亭学专著来!于是,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草拟兰亭学专著撰写提纲。国庆节那天,打算正式动笔 [详细...]
    1. 王川:天竺窣堵坡
    2. 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窣堵坡浮雕 阿育王时期建造的窣堵坡以桑奇大塔最具代表性,窣堵坡是不具实用价值的建筑物,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土山,密实而不可进。初始的佛教还没有出现偶像,被称为是“无像时期”,因此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形像都是以各种象征物来表示的。塔里埋着佛陀的舍利,塔就是佛,拜塔即拜佛,窣堵坡代替着佛陀来接受信徒们的顶礼膜拜。 小乘教律典中记载着古印度造塔的标准:“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树轮竿,次著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及其十三,次安宝瓶。”桑奇大塔的结构应该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65(s)   3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