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1. 强健佳美——读卫铄的《笔阵图》
    2. ▲卫夫人信札 在漫长的父权社会中,女性在教育、政治、艺术等多方面都处于劣势,杰出的人物少之又少。而在书法领域,卫夫人的光辉却掩映后世。卫夫人本名卫铄,生于272年,卒于349年,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她家世显赫,起点颇高,是卫恒的从妹,钟繇的弟子,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她的丈夫是汝阴(今安徽合肥)太守李矩,因为她成就卓著,并没有随俗被称为“李夫人”,而是在当世及后世都被尊称为卫夫人。 《笔阵图》,作于卫夫人去世前一年。因为她当时已是76岁高龄,寓居上虞(今属浙江),所以后世对此书的真伪众说纷纭。有人怀疑是她的得意 [详细...]
    1. 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大展
    2. 金石拓本是存续典籍文字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清代金石学复兴以来搜访青铜古器和石刻碑碣,鉴识金石拓本文字成为风尚,并通过题跋诠释去解读金石拓本承载之丰富的文化内涵,评估出文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经过题跋的金石拓本,是集捶拓技艺、史料文辞和书法于一体的艺术作品。题跋者在品鉴金石之珍稀、拓工之精美的过程中,对其历史流传、文辞、版本、艺术鉴赏、甚至拓工进行学术性的梳理,在叙述的过程中展现对其真美的发现等,需要题跋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艺术修养。斋馆别号鉴藏印既是篆刻艺术的品类之一,也是金石题跋的重要组成部分,倾注着创作者与鉴藏者的情感志趣与品性修养,成为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的一种雅好。随着文化环境 [详细...]
    1. 若是执念,那就执吧——沈光伟与他的高山杜鹃
    2. 杜鹃峡游归(中国画) 沈光伟   作画之前,沈光伟习惯提笔静默片刻——不是审慎和犹疑,而是听任思绪飞去千余公里、追溯30余年再转回。然后,高山杜鹃在惦念中开放,无谓枯荣,无问西东。   1984年,沈光伟第一次在黄山遇见高山杜鹃。后来他慕名去四川看花,却错过了时节,杜鹃都败落了。那是一种令人惊讶的、极其惨烈的颓败。初夏本该万物葳蕤,高山杜鹃却花叶俱残,之前搏命般盛开显得十分缺乏理智。它们看起来像是死了。“很悲怆,很苍凉”,沈光伟说,“我惦念它们。高山杜鹃对我来说,不一样。”   沈光伟在认识高山杜鹃20年后才有胆量 [详细...]
    1. 艺术不只是审美问题
    2. 一谈到艺术,很多人就会将它与审美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具备了审美功能才称得上是艺术,或者说,艺术必须是审“美”的,而非审“丑”的,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认知的提高,会对所谓的“审美”越来越抱有警惕,也越来越会看到,艺术除了审美价值之外,还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以及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等的多元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统一,也可以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是基于对审美客观、深入的理解,更与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特点等有关。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在品评艺术作品的时候,也总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知和个体经验来进行好坏优劣的判断,不过往往这种判断因受审美主体个人修养、知识结构、价值立场、理解能力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会出现大相径庭、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这当然无可厚非 [详细...]
    1. “第二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在李可染画院举办
    2. 12月25日,“第二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在李可染画院举办,同时以腾讯会议的方式线上同步进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合肥国际学院、李可染画院、西安美术学院、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aSSIST)、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EAC)、山东工商学院、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等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以“数字艺术金融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为总主题,邀请十余位国内外艺术金融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演讲,并同时举行博士青年论坛,以“数字经济与数字艺术经济”“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数字艺术金融”“建构以数据为中心的艺术金融风险管控机制”三个方向为分主题,从数字艺术 [详细...]
    1. 设计能否超越设计——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探讨“万物互依”
    2. “被制造的环境:艺术的转译”主题展览现场 微观环境的切身体验、海上世界的艺术工程、生物多样的共生城市、数字生存的空间遐想,以及“地外之家:太空建筑与交互”的无尽拓展……在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重要板块——主题展览上,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作品包罗万象,展现着未来的人居环境。而主题展览特别策划的线上导览活动,则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以线上巡游,以第一视角“亲历”展览现场,倾听主创者亲口讲述创作的思路和过程,更近距离地感受学科交叉、艺科融合赋予艺术设计创作崭新的生命力量。 “被制造的环境:艺术的转译”主题展览上,来自绘画系、雕塑系、设计系 [详细...]
    1. 未来已来:何以定义数字艺术博物馆
    2. “元·界——关山月美术馆数字人文研究展”展览效果图 当下的艺术博物馆,已经有了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综合体的趋势,逐渐从单纯的数字化建设转变为对数字艺术博物馆这一全新的智识系统的探索,对外信息传播也从对观众的单向输出变成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定为“博物馆的力量”,并将其阐释为三种力量,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三个视角不仅探讨了博物馆为周围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而且为建构生长型的艺术博物馆形态提供了可能性。在日前举办的文旅中国元宇宙首届生态大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指出,近年来,按照中央统 [详细...]
    1. 具身设计,让展览更有温度
    2. 孔子博物馆常设展以等比模型还原“相师之道”场景。资料图片   【学人谈】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人们沉浸在四季更迭的展厅空间中,体验着一场数字生态文化之旅;2021年开馆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观众乘着舟楫穿越千年光阴,一窥古代运河沿岸的繁盛与兴旺;2022年落成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音乐爱好者驻足古琴“枯木龙吟”前,通过视听设备徜徉于高山流水的律动之中……近年来,当我们“打卡”国内各大博物馆,会惊喜地发现,一场展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可能是一次充分调动五感的全新文化体验。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40(s)   3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