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交流
    1. 展讯 | “金石可镂”—菏泽市首届篆书、篆刻、刻字作品展
    2. “金石可镂”—菏泽市首届篆书、篆刻、刻字作品展将于2023年10月13日(周五)上午9:30在菏泽市曹州书画院开幕。 届时将展出“优秀奖作品10件、入展作品80件,其中篆刻作品12件、刻字作品10件。欢迎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莅临观展。 [详细...]
    1. 《动态陈列》在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人性化运用
    2. 传统意义上的陈列都是以“静态陈列”为主。但是从现在博物馆现实看,静态陈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动态陈列”是相对于静态陈列的一种陈列方式。它的特点是在运动中向观众演示某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或某种功能,而改变原来在静态中参观、感受某种信息的状态。   动态陈列演示中大都需要观众参与进来,自己触摸,自己操作,亲身实验。美国已故学者弗兰克·奥本海默在他发表的《科学博物馆基础理论》中说:“人类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虽然有些机构利用科普性的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但是这些努力虽然很有价值,但因缺乏辅助设备而难以 [详细...]
    1. 考古,寻求古人生活经验
    2. 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产生于西方,当时赚足了钱的商人富豪们自以为参悟透了现实生活的真谛,他们不满足现实的繁琐与重复,对于未来的好奇大于对于过去的好奇,但是未来毕竟属于未来,其遥不可及的无奈让他们转而寻求于过去的神秘。于是他们开始探索古人的住所、城池、墓穴及古人的生活用品等等。寻求古人对于生活的经验、对生命的态度。   考古传入中国后,变成了一个行业,即考古行业或者叫考古事业。从事于这一事业的人们不是富人,恰恰相反,他们是把这一事业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考古能生产出来什么呢?简单地说,它生产不出来东西。它只是把古人生产的东西发掘出来满足大家对古人生活物品及生活状态的好奇心。   我们了解古人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探索历史的奥秘,更是为了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及这 [详细...]
    1. 州建南唐泰州城
    2. 南唐时期泰州的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海陵县升级为州,泰州也第一次成为这一地区的新名称,州建南唐就是源于此。   泰州升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原因,泰州有丰厚的赋税收入。泰州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盛产粮食,有海陵之仓之美誉,同时又是淮盐的重要产地,产盐量多,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还给政府提供了丰厚的赋税。宋朝人马令《南唐书》记载:“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   二是军事和交通原因,泰州是东都扬州的军事屏障和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李昪建都金陵,为了控制江淮地区,以扬州为东都,派自己的儿子吉王镇守扬州。扬州既是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抵御北方政权进攻的缓冲地带。泰州作为扬州东部仅有的一道屏障,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详细...]
    1. 从泰州出土服饰管窥明代冠服制
    2.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起来汉族中统的大明王朝。其治国方针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对于整顿和恢复礼仪及其重视,根据汉族的传统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文武官员的冠服分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四种。对于各种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也就是说,明代文武官员的服饰是完全受制度与规章的严格约束,是不得违制和僭越的。明王朝的统治者恰恰是通过各种官员不同的服饰,来显示官序中的高下。由此使封建制度更加程序化、合法化和格式化,在被统治者心目中更显神秘和威慑感,达到“君权神授”的效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明代服饰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成为中国服饰之典范。朱元璋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认为元代服饰皆胡服,“无复中国衣冠之旧”①(p321)。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下令废弃了元朝的服制,“悉命复衣冠如唐 [详细...]
    1. 《老北京商业民俗文物》
    2. 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于2003年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计划用17年的时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筹规划和稳步推进,力争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保护。 北京民俗博物馆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国办类民俗博物馆,一直在为抢救、保护和弘扬北京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着不懈的努力。2004年4月13日,北京民俗博物馆申报的“老北京商业民俗”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第二批29个试点项目之一。2004年10月1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任务书签署仪式在北京召 [详细...]
    1. 《第二届东岳论坛论文集》
    2. 2006年的春节期间,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联合召开了第二届东岳论坛,这次学术会议是第一次东岳论坛的继续。这届论坛以春节作为议题,在第一届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节日习俗惯例,节日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一些与会学者还特别分析了年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就是本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今年在北京东岳庙举行换届选举,挂靠单位也改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并借此机会举行了民族民俗文物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发表论文,展开热烈讨论,对民族民俗文物工作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上述论文汇集出版,这是民族民 [详细...]
    1. 《漕运文化研究》
    2. 2006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北京民俗博物馆合作,在京东高碑店乡联合召开漕运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来自四面八方四文史专家、民俗专家、文化专家、文学艺术家济济一堂,就源远流长的漕运文化和中华民俗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同志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把各位专家的高见汇编成册,予以刊布。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90(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