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蒹葭霜落 凉月清秋——陈湘波作品展

      分享到:
      作者:陈博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9-10 14:46:32

        秋寒(国画) 63×63厘米 2008年 陈湘波


        对生活在中国北方或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来说,秋天,似乎最能引起他们的无限思绪。那木叶瑟瑟下落、天地渐趋荒寒的景象和这个季节里的中秋、重阳等节日,让人们感受到万物由盛而衰的节点,产生叹时、乡愁、怀人等心绪,并在漫漫历史中,渐渐积淀出了中国所特有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悲秋”情结。


        这种略带忧郁色彩的情结,又反过来影响了历代许多墨客,成为触动他们内心的因子,留下了诸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诗句。然而,在农民看来,秋天则更多地象征着收获与喜悦,依靠双手试图养活家人的努力到了回报的时刻。从这个角度,人们又赋予“秋”以庄稼成熟时的理想色彩——“金秋”,以象征生活的美满和富足,企盼作物的丰收与来年的风调雨顺。


        在中国画领域,画家也钟情这迷人的季节,秋林、落叶、残荷、凫雁成为他们笔下常见的题材,并在他们的精心编织下,营造出一幕幕看似荒寒寂寥的境地。当人们面对此境地时,往往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但这并非画家追求的全部,他们更希望通过此种景象,展现生命的轮替和坚韧,表达情怀的高洁和旷达,传达自己所向往的远离尘世的独特心境:此种景象,只是走向这心境的引子。


        时不我与和循环罔替、萧瑟寂寥和坚韧生机、思乡怀人与阖家团聚,这些有着不同情境和含义的词汇,虽然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却共同构成了人们面对“秋季”时所具有的错综复杂而又和谐相融的情感,而对秋文化的不同表述,又成为人们情感释放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们策划陈湘波9月在山东美术馆和10月在青海美术馆展览的出发点,以观察当代画家在接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在这内涵中融入了哪些当下的精神。


        陈湘波没有刻意进行过此方面的创作,然而,当我们梳理他秋季题材的花鸟作品时,却意外发现,此类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些作品所散发的意趣也在很大程度上接续着传统的精神内涵。通过归纳,我们区分出三类不同题材、风格与趣味的作品,从而构成此次“凉月清秋——陈湘波作品展”的“秋塘栖影”“凉月花魂”“睹物怀人”三个板块。


        “秋塘栖影”板块多为工兼写卡纸作品,水墨为主、略施淡彩,样式继承宋代花鸟小品,偏向文人情趣,题材多为秋塘周边的草木禽鸟,画面虽有静寂萧瑟之貌,禽鸟的生命状态却暗示了氛围的平静与祥和。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在严谨求知方面的坚持,平淡天然的风格仿佛文学中的“起兴”,先让大家直面这生动的景象,而目的则是引出艺术家的欲咏之辞。


        尽管自幼便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幼时农村的欢乐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却让陈湘波倾向于传统秋文化中积极的一面,这种倾向,在“凉月花魂”板块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它们多为梅、兰、竹、菊题材,于富丽堂皇的泥金纸上书写“四君子”的傲、幽、澹、逸,展现了艺术家对静寒之境以外精神的向往,是那种根植于生活经验、借由传统题材所欲表达的坚韧品德和生命张力。


        无论先言他物,抑或引欲咏之辞,作品一旦脱离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就会失之空洞,此种见物思情也导向了展览的最后一个板块“睹物怀人”,这里所呈现的是陈湘波工笔画中具有明显情感指向的作品,这些作品继承了湖南工笔画的严谨写实与“岭南画派”面向生活的一面,用色深沉、气氛静穆,命名也颇具深意,如《夕阳牛背无人卧》《犬喜人归迎野路》《一步一回顾》等,无不回应着怀人、思乡这些延续了千年的母题,毕竟佳节将至,人却离家数百里,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的年龄就像如今的节气,已经立秋,人生也到了快收获的季节”,陈湘波说,“忙碌的生活让我早就忘记了季节的交替,也无暇再像从前那样慢下来、停下来,去感受秋天的韵味。”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占去我们太多的时间,大家似乎也已习惯了所处的陌生社会,纵使离家数百上千里,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也被便捷的通讯稀释得不痛不痒。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能够在这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季节里稍稍驻足,用心睹物、诚意思情,不再留下“衣香人影太匆匆”慨叹。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08(s)   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